文章
阿布達比的「羅浮宮」(作者:李宗鴻)
2018-02-28
李宗鴻 (海上絲綢之路協會文化總監)
離開阿塞拜疆的首府巴庫後,我及家人轉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首都阿布達比 (Abu Dhabi) 參觀。這城市的重要地標要數其花了十年時間建造,於2017年11月上旬開幕的阿布達比羅浮宮 (Louvre Abu Dhabi)。這是二十一世紀伊斯蘭世界第一座普世博物館 (universal museum),它與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百科全書式博物館」之間的差異在於它更強調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共同價值,故其陳列方式完全打破了文化地區、藝術類型之間的界線,訴說著人類自史前時代至今的發展故事,希望促成不同文明之間的精神對話。
阿布達比對這個博物館的投資十分鉅大,政府斥資十億歐元使用法國羅浮宮品牌30年,並借助羅浮宮等法國17家機構的策展專業和資源15年,亦租借法國13家公立博物館藏品10年。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阿布達比羅浮宮自2009年開始積極在世界各地通過拍賣會、私人畫廊、古董店、私下交涉購藏展品,短短八年間已經彙集了620件作品,涵蓋世界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藝術。
永久館藏展以一個象徵「引言」的大廳和12個展覽廳,述說從史前時代到今天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展出了600多件作品,當中的一半屬於借自法國13家博物館的收藏,另外300多件作品為阿布達比自身的收藏。
參觀者亦可在13個展覽廳內找到中國的藝術品,從新石器時代陶器、商周青銅器、北朝佛像、漢唐陶俑,到遼代面具、宋元瓷器等,館內絕大多數來自中國古代的展品借自法國吉美博物館 (Guimet Museum),但也有近十件頂級展品屬於阿布達比羅浮宮自身的館藏品,包括戰國時期《青銅神龍》、元末明初《圓覺經》,反映中日交流的唐代《八角玳瑁盒》、代表絲路文化的唐代《銀纏枝花紋蓋碗》等。最後一個展廳旨在呈現二十一世紀的全球舞台,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藝術家持續對生存處境提出發問。
當中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的宗教展廳把1498年也門版本的猶太教經典《妥拉》 (Torah)、法國巴黎1250-1280年的手抄本《聖經》、公元600-700年阿拉拍抄本《可蘭經》及元末明初時期的佛教《圓覺經》並列展示,象徵不同宗教間的對話與包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