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最新资讯

主页 > 最新资讯 > 传媒报导

传媒报导

鹿特丹-世界商品经济的寒暑表(上)

2016-05-08

来源:明报

  

  从去年香港货柜码头排名下跌,可反映区内经济状况的改变。而远在荷兰南部的鹿特丹(Rotterdam),它所拥有全欧洲货柜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亦是经济活动状况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据《经济学人》3月19日的一篇文章所述,光是去年,鹿特丹港便处理了4.66亿吨货物,比起在欧洲排名第二、位于比利时的安特衞普港(PortofAntwerp)多出超过一倍。

 

  鹿特丹港的成功并非侥倖。十九世纪中期,鹿特丹人眼见德国的工业正快速增长,便想到挖一条运河,将流经德国工业重镇的莱茵河(Rhine)上的货轮,带到鹿特丹的默兹河(Maas)。二十世纪中期,为配合战后经济的急促转型,鹿特丹港建造了大量石油及化学品的储存库。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鹿特丹港长久保持其欧洲重要港口的地位。从鹿特丹港看到的第一个趋势是能源价格下降。2014年时美国大举开发页岩气,令当地对本地煤的需求大幅滑落,导致煤价大跌。美国的煤结果来到了大西洋彼岸的鹿特丹港,因为欧洲的公用事业吸收了这些便宜的燃料。不久以后,油价也回落了。但从鹿特丹港涨鼓鼓的油库及不断上升的期油价格来看,市场对油价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


  能源价格下降亦与中国经济放缓有关。中国经济减速令国内钢材需求下跌,剩馀的钢材产能结果都送到鹿特丹港,令德国的铸钢厂少收了订单,加上中国对德製汽车的需求下降,对德国的製造业可谓雪上加霜。这从鹿特丹港不断下降的大宗货品交易可见一斑。然而,美国及英国经济却相当看俏。2015年来往鹿特丹港与英国之间的汽车渡轮流量上升了13%,与美国的贸易额亦有蓬勃的增长。

 

  随着中国工人的薪资不断上涨,欧洲的商家们都把厂房搬到如印尼、越南等工资较低的国家,然而一些企业则选择将厂房搬到近总部的国家如土耳其,一般称之为「近岸外包」(near-shoring)。厂房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远洋运输的需求下降了,拉低了运输价格。对有约四分之一的货柜来自中国的鹿特丹港来说,近岸外包对其业绩的影响甚为明显,它的整体货柜吞吐量下降了1.1%。若非石油贸易上升,其总货运量增长难以达到今年的4.9%。有人指出近岸外包的出现可能是全球化进程开始被逆转的迹象。